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1.师法仲景,创立眼科六经辨证理论
眼科六经辨证是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广集中医眼科、内科之精粹,集数十年临床实践之经验,结合眼科辨证的特点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眼科学术理论。根据眼与六经的关系,采用分为以下六经: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的论治方式概括了各种眼病的诊断和治疗,揭示了眼科分经辨证施治的规律,同时在六经辨证思维体系的统率下,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贯穿八纲辨证,重视六经传变,兼顾标本中见,继承了五轮学说,发展了八廓学说,创立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使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成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医眼科学的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2.融汇诸家,完善八廓诊法
八廓学说为中医眼科所特有,指将眼球表面按后天八卦分为八个不同方位,分别与六腑相配合,以说明眼与机体的内在关系,用于指导外障眼病特别是白睛疾病临床诊疗的理论。而八廓为眼科领域之千古疑窦,前人语焉不详,众说纷纭,亟待予以整理,因此,陈达夫教授经过严谨、详细地考察后,首先明确指出:“八廓,是说某种眼病发生的表现,并非每个病员都有廓病,更不是一般正常的 人也分八廓。”这一灼见对于正确认识八廓是大有裨益的。同时经过对历代有关文献他反复研讨,陈达夫教授认为,诸家所载八廓部位,当推《证治准绳》与《审视瑶函》之说较为切合实用,至于八廓的脏腑归属,则以《医宗金鉴》所述较为合理。于是,陈达夫教授采撷诸家之长,提出以白睛四正四隅定位,以轮上血丝为凭,察六腑及包络、命门病变的八廓辨证理论,使八廓学说渐臻完善与实用。
3.串通中西,完善内眼辨证
陈达夫教授认为,五轮说所表达的眼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前人只能停留在对外眼部分的观察上 ,而对内眼的复杂结构认识不足。为此,陈达夫教授经过多次解剖猪眼的实践经历加之其孜孜不倦地学习西医有关知识,取彼之长,补我之短,窥探眼内奥妙,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建立了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的学说,即虹膜、睫状体、睫状体小带、前房角、视网膜属足厥阴肝经,房水属足少阳胆经,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黄斑区属足太阴脾经,眼内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该学说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中西医结合眼科领域的内容,对于内眼疾患的辨证论治,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使得陈氏眼科学派在眼底重症、难症领域获得一席之地。
4.深究玄府,丰富开通治法
陈达夫教授将独特的眼科六经辨证与玄府理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玄府学说指导眼科临床;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了寒气、“玄府衰竭自闭”等导致玄府闭塞的病因;扩展玄府闭塞可导致的目病种类,使得玄府理论对于眼病的治疗趋于普遍,为玄府学说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研制专方,活用经方时方
陈达夫教授临床上用方遣药灵活严谨,追求创新,一方面陈达夫教授擅用经方,既有助于运用六经方剂辨证,又丰富了眼科治疗学的内容;另一方面陈达夫教授派集数代临床经验,研制出多个治疗内障难症的专方,例如驻景丸加减方、生蒲黄汤、陈氏自制金水丸、陈氏息风丸、陈氏家传涩化丹等等都有极好的疗效,可谓深得制方之旨;另外陈达夫教授临证用药,既本眼科传统之法,又宗历代本草之论,尤善于视病情需要而变通其用,老药新用,颇能尽良工运巧之能事。